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后的接受、理解和进一步传播过程中,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意识没意识到,必然深深打上中国思想文化的印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李军时老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其他思想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贯通,采取多学科融合、立体式渗透、全方位培养的方法,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质量水平。
一、在理论构架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三结合”。教学中,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鲜明特色,又从孕育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哲学传统和中国古代哲学的三重维度,在马、中、西的交流互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对比融合中,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唯物论部分,通过考察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的继承与超越。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阐明中国哲学相较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独特辩证法基因。在讲授对立统一规律过程中,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思想与中国哲学的矛盾思想,通过分析张载“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关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古代更重视体现矛盾同一性的“和”,中国古代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缓慢的社会发展是此种哲学思维方法的现实表现;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统一性的相对性,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矛盾的斗争性,这成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宏大历史视野和推动社会进步革新的思想基础。
二、在教学实施上,坚持文学、历史、哲学的“三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哲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思辨特性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复杂问题较难深入理解。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李军时老师在沟通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基础上,发扬中国文化中文学、历史、哲学紧密融合的优良传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体现抽象的哲学理论,通过文学性的手法活跃课堂,既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又提升了课堂思想文化容量。更为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通过对中国几千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理解。在讲授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一节中,改变对学生进行概念化说教的方法,通过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和文言名篇《隆中对》,使学生明白三国期间的历史演化正沿着诸葛亮谋划的蓝图进行,从而深入理解战略思维的巨大作用;从《三国演义》曹操在与袁绍官渡之前犹疑不定中,郭嘉不顾众议提出“十胜十败”之论,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通过分析盛唐时期边塞诗宏大的境界、豪迈的情调与安史之乱后大历诗派清冷的诗风、萧瑟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三、在目标落实上,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两塑造”。马克思、恩格斯汲取自古希腊以来整个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西方哲学以批判质疑为特征的强烈科学理性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充分体现,而科学理性精神正是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最为需要的精神。针对我校理工科学生实际,李军时老师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首要目标。在讲授实践与认识一章,通过分析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在人类认识原理上两种观点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原理的科学揭示,培养塑造学生的科学质疑精神。与此同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将要担当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特别是我校学生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要担当的重任,通过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解马克思生平,感悟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精神境界,并将这种精神境界与中国文化中的修齐治平思想、积极进取精神等相联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社会理想和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比较中,培养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特别是,联系这次重大疫情中,无数白衣战士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以感天动地的勇气冲在抗疫第一线;联系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等医学专家,他们以科学家的智慧、更以高尚博大的情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这些鲜活的例子,教育引导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统一、相促进。
(审核: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