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焰,中共党员,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多项。曾获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汇青年论坛论文一等奖,第一届陕西省青年中共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江苏高教》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作为主讲嘉宾,受邀参与录制内蒙古卫视《开卷有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节目“实践π”。
【教学方面获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24)、第六届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4)、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思政课程教学标兵”(2022)、第一届西北联盟高校(本科类)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2022)、第三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本科)优秀奖(2020)、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研究奖二等奖(2022)。
一、知己知彼,用课程前调掌握学生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课程内容创新的前提一定是了解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尤其对于高校思政课,本身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更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因此更应当对标和解决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方面,吕焰老师坚持在其所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外交专题部分设置课程前调,每学期之初,自主设计和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专题知识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和困惑点,以此及时调整课程讲授重难点,比如内容上紧跟时事、追踪热点,聚焦学生正在思考或已有思考,似懂又未懂,想要说又说不清,始终困惑和存在争议的事情;方法上则采取情境设置加正反辩论的互动教学方式。
二、善用困惑,用鲜活时事激发学生思考热情
如孔子所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吕焰老师擅长借助时政热点中的“愤悱”架构起一种冲突性叙事为主的课程内容,冲突性叙事相较平铺直叙的传统正面授课之优势在于:正面叙事往往关注是重点而不是热点;是热点而并非难点;是难点但缺少思维碰撞点。因此,冲突性叙事作为一种完善和补充,特别适合在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的前提下,颠覆学生的“自以为是”和“不以为然”,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吕焰老师再在常规观点之外,“出其不意”地给予事件以新的视角和解释路径,尤其呈现出一种价值上的冲突矛盾,“颠覆”既有认知,让学生重新回归“不懂”,进而心悦诚服地积极听讲、接受观点和汲取知识,同时也完成课程“两性一度”的切实提升。
三、乘兴牵引,用深刻学理引导学生价值方向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高校思政课作为价值引导为主要目标的公共课,以往总是开宗明义地展现价值立场,但吕焰老师往往会借助冲突性叙事,首先展示价值冲突,而暂时搁置价值批判澄清,其次,假定学生的观点都具有合理性,进而顺势推导,一步一步在逻辑上和价值上呈现出错误观点的悖谬之处,尤其根据大多数学生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这一特点,在问题解析视角和话语表达上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思维逻辑和公式定理出发,“由理入文”展现“文理共融”的哲学道理,从而使正确的观点不证自明;最后在价值引导部分,吕焰老师注重结合校史校情以及“总师育人文化”,“由远及近”将“时代之责”拉回学生的“身边榜样”,以西工大最新的国防科技成果展现新时代建设成就,旨在帮助同学完成从知识到价值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文:吕焰
审核:王彦革 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