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书小组于马克思主义学院208会议室举办了第三期读书交流活动。指导老师聂阳、齐承水,读书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由张宇同学主持。本次活动以“原原本本读原著,扎扎实实悟原理”为宗旨,通过领读、提问、研讨等环节,引导师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精髓和时代价值。
活动伊始,由王心彤、谢琳两位同学作为领读人,围绕经典原著的核心篇章进行逐段解读,并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案例,对文本中的重点概念、逻辑脉络及思想内涵展开细致分析。
王心彤同学在谈到原著中马克思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时,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其内在否定性在阶级社会必然通过阶级斗争的激化形式实现质变性跃迁——社会革命作为新经济基础诞生的助产婆,推动上层建筑发生历史性重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既受制于其物质内容又具有能动的反规定性,而上层建筑虽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存在样态终归由经济基础的革命性转换所决定,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有机体演进的基本范式。

谢琳同学在谈到原著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命运”的相关论述时,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不仅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共产主义占有制的要求,同时也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将进入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时代,人类社会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两位同学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在场师生厘清原著的理论框架,为后续讨论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提问环节,王家乐、王瑶光同学就“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指向”“辩证法的现实应用”等理论难点提出疑问。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聂阳老师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核心是探讨落后国家能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性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现这种跨越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齐承水老师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品格。其核心是揭示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将规律认知转化为政策设计,而非教条化地照搬理论。关于“辩证法的现实应用”,两位指导老师从“破与立”“稳与进”“普遍与特殊”三个层面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例,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并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需回归历史语境,更要立足当下实践”。现场师生频频点头,掌声不断。


答疑结束后,老师进一步抛出“如何用原著方法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路径”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既有对理论逻辑的严谨推演,也有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现实议题的鲜活思考。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本次读书会以“读、问、辩”相结合的形式,深化了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理论学习的热情。未来,读书小组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学经典、用经典”的常态化学习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子中扎根生长。

图文:张宇
审核:耿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