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助力培养“总师型”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大思政课”共同体建设,在学校教务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等指导支持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航空学院、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材料学院、机电学院、动能学院、物理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共同打造的西工大特色思政选修课——《大国三航》第二讲于2025年3月19日晚在长安校区进行。

邓子辰教授讲解航空航天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银鹰展翅天地宽,翱翔万里任风翻。第二讲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极端力学研究院教授邓子辰讲授,他是“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邓教授在课程上半部分,从学科发展进程、学科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成效和人才培养举措四个方面,全方位地讲述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半部分着重介绍了学校研究生培养背景、研究生培养举措和研究生培养成效,展示了极具特色的原始创新和国家需求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大国三航》系列课程始终根植于党史国情和校史校情,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专门设置了研讨教学环节,邓子辰教授注重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提问,与大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计算机学院和春江:听邓教授的课,最受触动的是西工大学子的卓越成长轨迹与特色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在西北工业大学接受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训练后,继续前往国内顶尖学府,以攀登更高的学术巅峰。特别是以航空领域杰出人物黄玉珊先生命名的特色班级,通过继承大师的精神和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正在培养出具有空天报国情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些鲜活案例既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自觉担当,也启示我们唯有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以前沿突破回应时代命题,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

软件学院陈曦:今天听完邓老师讲课,我深刻感受到西工大在航空领域的厚重积淀与使命担当。当听到歼-20总师校友在校园里的青葱往事、C919大飞机设计中那些源自西工大的核心技术时,突然意识到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正是一代代前辈们铸剑苍穹的密码。邓老师用车间里沾着机油的实验记录本、戈壁滩上二十四小时不熄灯的联调帐篷,让我明白了科研不是飘在云端的论文,而是要把双脚扎进泥土、让成果托起大国重器的征程。作为新生,我既为“总师摇篮”的称号感到自豪,更渴望未来能在风洞实验室的轰鸣声中,把青春淬炼成中国航空事业的一颗铆钉。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安婉莹:听邓教授的课,如同经历一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令我收获颇丰。他详细阐述西工大在航空领域的斐然成就,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角度深入剖析科研之路,以独特见解为我开启新思路。同时,邓教授带领我们回溯校史介绍航空学院发展历程与雄厚师资力量,彰显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这使我重新审视专业学习,坚定了投身国防军工事业的决心,也让我深信西工大是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抱负的温床。
《大国三航》是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不断邀请来自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杰出人士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国防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体会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和科研工作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理想远大、勇于担当、能吃苦耐劳、积极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供图:刘新科
供稿:褚星波
审核:王彦革 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