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著名学者胡大平教授应邀做客翱翔灵犀学术殿堂开讲

时间:2025-04-21 浏览量:

4月16-1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做客我校“翱翔灵犀学术殿堂”,在长安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208会议室为全校师生带来题为《从“结合”视角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叙事》的系列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龙教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学院教师、硕博研究生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胡大平教授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深化路径、学科建设瓶颈及技术变革下的理论回应等议题,胡大平教授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性、历史性视角出发,强调“结合”的视角重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叙事逻辑,强调整体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以应对学科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自然、社会与思维的互动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需突破传统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分法”框架,以总体性视角把握其理论演进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把握好时代脉搏,以问题为导向做好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

紧接着胡大平教授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临界点上,因为当代是在技术理性重构存在方式、资本逻辑渗透认知结构的当代,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的推进都无法回避技术这一问题。因此无论是数字资本主义,还是人工智能的认知殖民、算法权力的隐性操控,技术不再仅是“肢体的延伸”,而是对人的本质规定性对重塑。其中技术进步与技术异化同在,但由于设计的原理凌驾于技术原理,导致技术设计原则对物理因果性的僭越,在社会后果上的实质是资本逻辑对技术理性的收编,最终完成“人的思维机械化”与“机器的拟人化”形成互构的异化闭环。针对这一当代人的当代处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不仅需要从福柯的“权力谱系学”重新锚定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地基,始终深嵌于劳动与资本的辩证运动,还有超越“文本间性”的智力游戏,穿透技术表象,进入“历史性”的实践场域。

当技术异化威胁着人的生存与存在的本真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以哲学的方式把握时代,黑格尔的著名隐喻在此获得新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猫头鹰,不是在黄昏来临后起飞,而是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率先展翅。胡大平教授最后指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需以“结合”视角打破学科壁垒,强化总体性叙事,一方面需要通过组织化科研提升学术共同体活力;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实践,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未来,学科发展需在深化历史规律研究、回应技术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图文:沈守涛

审核:耿云辉

上一条:红韵激昂颂华章 青春诗韵展宏图

下一条:实景体验特色思政课《大国三航》赋能新时代“总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