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军,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德法与形势政策系党支部组织委员,陕西青年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工作,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项目多项。【教学方面获奖】主要包括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教学能手(2020)、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二等奖(2024)、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大练兵”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2024)、西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多次获评西北工业大学“和理有话说”思政课社会调查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细节让理论变得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塑造生命”就是塑造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折军老师看来,有思想的生命只能靠有生命的思想去点燃,科学理论源自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思政课原本就有生命,但是,理论的骨骼需要由故事的血肉填充,理论的生命需要用故事的细节激活。为此,折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理论和故事相结合,用细节呈现道理。一是注重挖掘习近平讲话原文中的生动细节;二是注重挖掘新时代伟大成就的丰富细节,特别是以学校“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为引领,努力将体现西工大特色、学校优良传统的故事与发展进步所取得的成就融入教学;三是注重挖掘“四史”中的真实细节;四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细节;五是注重挖掘日常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细节,特别是同辈榜样、身边的好人好事,从而达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目的。
读写让头脑变得灵活
“蒙以养正,圣工也。”激活思政课的生命是手段,点燃青年学子的生命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口头交流固然重要,书面交流亦不可或缺。经典阅读可以跨越时空,与伟大的头脑交流,有助于提高理解力。写作一方面是和自己反复交流、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和潜在的读者交流,表达能力得到锤炼。在教学过程中,折军老师按教材章节,注重从《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以及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图书、文章中选取阅读素材,设计主题,由学生课外阅读,并围绕主题写读后感,再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以“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在课堂进行交流汇报。对于学生的思想困惑,折军老师也乐于以电子邮件、QQ等书面方式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

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最终要体现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让生命得到绽放。在教学过程中,折军老师注重把思想理论转化为实践效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一方面,把总师育人文化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从小事做起,在小组活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特别强调在实践中把改造主客观世界相结合,通过开展学雷锋、参加志愿服务、网络众筹慈善公益等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奉献中体会快乐,从付出中得到成长,受到相关单位好评。
图文:折军
审核:王彦革 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