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改革试点课第二讲在友谊校区智慧教室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军老师讲授“马克思主义本体论”。
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了贺苗、陈诚平、马军、刘远亮等四位思政课骨干教师,经过一个暑假的集体备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设了思政课改革试点课。
本次课程,除了将第一次授课中的改革创新举措继续广泛运用之外,课堂别开生面地邀请了专业课的专家、教授走进思政课堂,和思政课教师同讲一堂思政课。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知识点的时候,理学院应用物理系臧渡洋教授来到同学们中间。臧渡洋教授2018年入选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曾获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New Scientist、News Week等国内外知名媒体追踪报道。
臧渡洋教授从古代朴素的物质观讲起,他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原子的内在结构,分享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时空的尺度和层次性等物质观,介绍了关于“涌现性”的物质研究前沿。
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又与两位老师展开了交流。这堂课,老师们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授,又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授,知识传授相得益彰,让同学们在与众不同的思政课体验中,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起源于物质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次邀请专业课教师走进思政课堂,是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尝试。学校还将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流,不断增加思政课的育人素材和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形成立德树人合力。
在后续的改革试点课中,课程将在不断增强课程政治性、学理性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更有时代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采用5G通讯、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手段,邀请各方面专家走进思政课堂,精心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开展研学沙龙,扎实推进经典研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评价标准。希望通过改革,探索思政课“金课”建设标准,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