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强师德·铸师魂】张丽丽:传道授业解惑,内省慎独修身

时间:2024-03-14 浏览量:

张丽丽,女,生于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入职近三年来为本科生授课2门、研究生授课2门。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摘编收录。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负责各级课题研究10项。荣获2023年度陕西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称号。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始终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国铸剑”思政课

张丽丽谨记“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一名西工大的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地将自身修养与学校“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的立校之魂融为一体,时刻提醒自己不重名利、讲求奉献、低调务实、精业于勤。“为国铸剑,隐姓埋名”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种行动号角。张丽丽认为,思政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思考如何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校发展、学生成才、国家发展深度融合,时刻激励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教研工作中,以铸就思政课“利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专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与学生和学校共成长中实现自身价值。

传道、授业与解惑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张丽丽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公共课程教学。张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结合理工科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强、注重实证实践与探究、喜欢刨根问底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善于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水到渠成的答案。

例如,在比较现代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异同时,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自然资源作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决定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主导作用的制度性质;接着向学生展示资本主义制度国家(或城市)最新财富分配的翔实数据,请学生思考一旦生产资料由富人阶层、资本巨头掌控,对国家公共权力、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带来的决定性影响问题;进而得出基本生产资料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一个国家道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最终导致了西方以选举民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形式民主,而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实质民主的特点。

此外,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要专题中,张丽丽老师也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立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制度安排,理性看待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内省、慎独与修身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要求,张丽丽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将学生所盼、学校定位、国家战略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

例如,在讲授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章节时,首先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是伴随着探索试错和失败牺牲过程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国之大者的价值选择;最后结合当代青年成长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际遇,以及我校学生在“总师”型人才培养中应树立的“至真至善家国情怀”,将课程教学落脚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日常。

此外,在讲授重工业优先发展道路选择、教育科技人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链条全方位的民主在校园治理中的实现、新质生产力之原始创新和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将学校“总师文化与总师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创新生态,以及 “ 科研探索创新通常与试错相伴的特点 ” 融入课堂,促使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形成以辩证唯物思维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启发学生形成客观、整体、辩证的系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应建立正向的价值判断与全面看问题的乐观精神。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为了持续做好“摇动、推动与唤醒”的工作,上好每堂课,张丽丽注重日常的内省修身,以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融入工作生活来强化自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本领,由此提高自己对思政课投入真情实感的能力并有效影响学生。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张丽丽

编辑:赵静瑶

审核:蒲传新 郭雅楠

上一条:【强师德·铸师魂】赵波:重教乐研,根在育人

下一条:不负春光添新绿,师生同心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