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四届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

时间:2023-10-01 浏览量:

由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方毅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国际学术论坛于9月28—29日在西北工业大学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是我校85周年校庆的重要学术活动,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希腊、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外、国内专家学者、高校师生近200人参与了交流研讨。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晓代表大会主办学校对海内外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国际合作、学术探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辉煌成绩,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文化发展和文化育人工作。他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文化的发展、文明的繁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鉴而出色;通过促进文化的交流交融,开展跨国家、跨地域的文化对话,才能助推中华文化大放光彩,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A5213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晓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以视频致辞的方式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可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中国,又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表明中国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守正中创新、创新中融合,才能推动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E25AC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恩富在致辞中强调加快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形态,蕴涵着“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赋予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动能。“第二个结合”为创新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通过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推动文化“去中心化”,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深刻回答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

127CB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大首席教授程恩富致辞)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致辞指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互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促进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包容共存。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促进“两个结合”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研讨探究,不断增进广大理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120746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致辞)

东方毅集团——东方毅会长在致辞中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中华文明是非暴力性的,其提倡的是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爱好和平、共享和平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不接受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中华文化是包容性、开放性、丰富性的文明,自古以来就承认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而在文明的冲突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文明的借口实行不文明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文化战线的交锋看似平和,实则针锋相对。因此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E3E47

(东方毅集团总裁东方毅会长致辞)

11FE58

(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蒲传新主持)

大会主题报告分六场。第一场由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丁晓钦教授主持。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科学与社会》杂志荣誉主编大卫·莱伯曼 (David Laibman)演讲的题目是《集体道德功能:个人利益如何驱使参与性和创新性》(The Collective Morale Function: How Genuine Self-Interest Can Make Planning Participatory and Innovative),他提出,个人利益能够驱动公众的参与性和创新性,在发挥集体道德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倡导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集体的整体利益和其他成员的权益,进而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共赢。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张国祚演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点思考》,他指出,苏联解体不是军事、经济的失败,而是文化的战败;要运用辩证思维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性,运用系统思维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关乎国运兴衰的重要性。英国大伦敦市政府原首席经济学家、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艾伦·弗里曼(Alan Freeman)演讲的题目是《创造力、阶级与文化:经济学与人类对人的利用》(Creativity,class   and Culture:Economics and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他指出,创造力、阶级与文化是经济学中涉及人类对人的利用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众议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互鉴——以第二次大规模东学西渐为例》,他指出,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不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历史进步、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化具有从中西文化交流到中西文化互补的趋势。

1BC639

(第一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第二场由《国家治理》副主编王克主持。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副会长、莫斯科大学经济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系主任亚历山大·布茨加林(Alexander Buzgalin)演讲的题目是《技术、社会和文化进步:21世纪辩证法》(Technological,soci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21st century dialectics),他提出,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概念,从引起文化载体的变革、促进精神文化的提升、推动制度文化的发展等维度阐述技术进步对文化创新的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原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田辰山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文化底蕴同构的“一多不分生生”哲学》,他认为,走出“文明歧途”进入文明新形态的人类唯一途径是走向中华文化底蕴与现代马克思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优化共生体系”哲学同构文明。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才是人类真文明,是取得“最后的斗争”、实现消除人类竞争、优化共生体系文明的保证。土耳其伊斯廷耶大学经管及社科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系副教授、“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伊夫·肯·古尔坎(Efe Can Gurcan)演讲的题目是《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中国文化崛起:知识结构中的结构性权力视角》(China’s Cultural Rise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Structural Power Perspective into the Knowledge Structure),他指出,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中国应该加快数字化建设,强化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冯颜利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他认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当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希腊派迪昂大学社会政策系教授、希腊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斯塔夫罗斯·马夫罗迪亚斯(Stavros Mavroudeas)演讲的题目是《逆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回归》(De-globalisation    and the return of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他认为,逆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回归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帝国主义理论的回归与去全球化的趋势紧密相关;逆全球化和帝国主义理论的回归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

FEE74

(第二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第三场由《中国教育报》高级编辑张金玲主持。巴西乌伯兰迪亚联邦大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巴西政治经济学学会原会长尼迈耶·艾梅达·菲罗(Niemeyer Almeida Filho)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地缘政治重要性的论析》(The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他指出,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潘金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越两国的比较及其重要意义》,她指出,中越两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两国的现代化代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也体现出与西方现代化所不同的特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虽内容表述和路径有所差异,但两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性质是一致的。墨西哥城市自治大学转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高级研究项目协调人亚海因茨·迪特里希(Heinz Dieterich)演讲的题目是《现代科学视域下人类进步新形态与世界文化发展》(The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and Worl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   Modern Science),他指出,现代科学视域下人类进步新形态与世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已涉及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文化创新及人类福祉等许多因素;现代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类进步的新形态,需要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使科技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人类科技文明:认识霸权国家的知识产权垄断与技术霸权主义》,她指出,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有序性和交融性有助于促进科技文明,而知识产权垄断和技术霸权主义是阻碍科技文明的桎梏。面对霸权国家的知识产权垄断和技术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在完善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获取在世界技术和知识产权领域的话语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教授、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宣言小组”召集人莱迪卡·德赛(Radhika Desai)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克服数字鸿沟》(What's involved in overcoming the Digital Divide?),她指出,数字鸿沟一方面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劳动力转移“回流”,降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另一方面会使这种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通过有针对性提升公民的数字生活体验,减少信息不对称给弱势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信息资源分配的普惠性。

8EE78

(第三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第四场由《管理学刊》杂志执行主编张跃胜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张允熠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从深层文化背景看马克思主义来源中的中国元素》,他指出,“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中西文化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从欧洲文化史来看,在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确有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要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内在关联,认识到两种思想体系间的“高度契合性”绝非出于偶然。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地理系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约瑟夫·鲍姆(Josef Baum)演讲的题目为《资本主义霸权向包容性人类进步转变的广告和营销要素转型的必要性》(The Need of Transformation of Advertisement and Marketing as an Element to Change the Hegemony of capitalist domination to Inclusive Human Advancement),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霸权向包容性人类进步的转变已成必然趋势;霸权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凸显社会基本矛盾和运行特征的同时,异化内容从社会表面深入到社会内部,并将阶级意识和思想统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运行状态也逐步走向深层异化。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改革开放思想》,她指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不是无根之草、无源之水,必然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联,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挖掘传统文明中的开放思想、将其转化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停留于战略思考,而需要细致的学理辨析和切实的路径探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高级讲师、“社会主义中国之友”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发展问题专家詹妮弗·克莱格(Jennifer Clegg)演讲的题目是《中西方的现代化和文化:傅满洲带来了什么影响?》(Modernization and Culture East and West: what comes after Fu Manchu?),她以“傅满洲”这一动漫形象为例指出当代西方创作者的跨文化叙事仍存在层次过浅、随意拼贴、刻板印象等问题;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他者”保持好奇与尊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召峰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剖析及其当代价值——以生产的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的区分为中心的一种解读》,他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行进于自身矛盾裂变之中的辩证过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生产的资本形式具有拜物教和神秘性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必然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

8701B

(第四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第五场由《探索》杂志副编审陈卓主持。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绍勇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后殖民语境下非洲文化传统创生的哲学反思》,他指出,在后殖民语境中,非洲往往经历着文化归属上的迷离、主体间性的消弭以及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顿;彻底清除殖民主义的文化阴霾,重建非洲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意义世界,需从文化发展的自为主体性、文化创造的内在规定性、文化自立的价值确定性上建构起非洲文化身份认同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土耳其—中国商业促进友好协会会长、《“一带一路”季刊》杂志社社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阿德南•阿克费拉特(Adnan Akfirat)演讲的题目是《土耳其著名诗人尤努斯·埃姆雷》(Talk about a famous Turkish poet Yunus Emre),他指出,诗歌和思想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两个重要支柱,二者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虽有所不同,但却是相互渗透依存的;诗歌是一种通过意象、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激发人们的感受和思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吴文新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容和文明精髓》,他指出,新中国70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华文化的意义,至党的十八大以来基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文明形态,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文化内容和文明精髓即“中华社会主义”,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文明形态亦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括,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土壤和发展完善的未来需要。爱尔兰《共产主义工人报》专栏作家、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恩斯特•赫尔佐格(Ernst Herzog)演讲的题目是《对俄制裁政策或是德意志帝国主义伤害自己?》(Sanctions policy against Russia or Is German imperialism harming itself?),他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俄制裁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俄乌冲突的表现和实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学院武占江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他指出,世界文化中最复杂、最艰难的部分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学科、价值观;全盘否定传统是推卸人的责任的不公平看法,西方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可以激烈批判任何观点和人物,从来没有全面彻底否定西方文化,因为他们在创造。中国的良知是知情意统一的、无限往复的过程。

(第五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第六场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刚主持。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演讲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结合”和“两个结合”命题关系的学理诠释》,他指出,针对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领悟不够等问题,要大力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第一个结合”已经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蕴。“第二个结合”命题是对“第一个结合”在内涵上的提升和外延上的拓展。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韩喜平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和伟大价值》,他指出,“第二个结合”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深厚的历史渊源指明了“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主体,高度的内涵聚合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遵循,突出的价值意蕴是“第二个结合”的发展逻辑。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兼论丝路精神》,她指出,丝绸之路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分程贸易、文明交往、技术产业传播等特点,丝路精神生动地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气质,阐扬了对多重文明的交融,凸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不平衡与综合发展:一个地缘政治经济学解释》,他指出,无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还是新自由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寻求向外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斥着矛盾,在资本主义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国家始终面临着资本主义矛盾所带来的危机。帝国主义战争的背后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冲突,资产阶级要依赖国家实现阶级统治,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教师郭继承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他指出,谈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历史回头看,更应是向前看,通过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对历史进行反思;理论工作者要有创建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能力。

142FAB

(第六场主题报告专家发言)

191255

(分论坛专家代表发言)

分论坛一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文化观的发展”的主题展开讨论,由西北工业大学单元庄教授担任召集人,东北大学刘宁宁教授、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主编卫玲教授担任点评人,孙武安、孙璇、刘立云、张伟平等学者相继发言,全场讨论热烈,参与者收获颇丰。分论坛二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的主题进行学术交流,由福建社会科学院陈彤研究员担任召集人,西北工业大学刘向阳教授、《管理学刊》副主编郭志伟担任点评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作进行汇报发言,研讨既有鲜明的研究问题意识,又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功底。分论坛三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的议题展开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戴圣鹏副教授担任召集人,西北工业大学曹瑜教授、山东大学吴文新教授担任点评人,雷璟思、朱旭、黄世坤、吴永刚、张博、刘凯强等10名学者进行发言,有力地深化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规律、现实逻辑、实践路径的理解和认识。分论坛四围绕“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先进性和互鉴性”的主题展开交流,由陕西师范大学姚宇教授担任召集人,西南民族大学王虹副教授、《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刘远亮担任点评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宋圭武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瑞军教授、商洛学院张亚强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宁殿霞副教授等先后发言,讨论呈现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主体多元多样、研讨高效高质的特征。

1A543

(大会闭幕式总结发言)

大会闭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教授主持。孙绍勇教授总结指出,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的熏陶;中外学者围绕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碰撞出诸多思想和学术的火花,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的效果。程恩富教授对大会主办方、主办人员的付出、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认为本次大会涌现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是一场富有深度和新意的学术盛宴。他总结强调除原始社会之外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始于苏联。文化的发展和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加强对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的组建,打造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希望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加大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力度,产出更多的学术创新成果。

最后,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教授对与会学者对本次大会的支持、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帮助表示感谢,认为本次大会是一场观点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厚重的高质量学术会议,希望广大学者在学术和知识的海洋中翱翔,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新创造。

文字:周伟、张伟平、侯若云

图片:郭友军、谢佳君

审稿:蒲传新、孙绍勇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肖显静教授学术报告会

下一条:第二届全国“红色工业文化研究”学术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