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风采 -> 团建动态 -> 正文

红色教育基地勤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再聚力 ——西工大马院德法与形势政策系赴贵州开展实践研学

时间:2022-08-28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为了开阔历史视野,厚植家国情怀,积累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水平,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8月13日至16日,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与形势政策系赴贵州开展实践研学,参观红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陶冶精神品格。

第一站: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

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坐落于遵义市小龙山,当地老百姓更习惯称之为红军山。1953年开始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1958年兴建了“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1959年初建成。沿着陵园大门内316级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参加实践研学的教师们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鞠躬,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纪念碑北面的山坡上,是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邓萍烈士之墓,墓碑上刻有1979年张爱萍将军为邓萍撰写的墓志铭,旁边是一座表现邓萍当年中弹倒在张爱萍身上的半身雕像,再现了邓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张爱萍将军对战友的追忆,革命中结成的友谊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在邓萍墓的右后侧,是镌刻着1338名烈士英名的红军英烈墙,教师们在墙壁前驻足观望,沉思良久,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青春激扬的鲜活形象仿佛又回到了我们面前,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令人无比动容。在邓萍墓的左前方,是被群众称之为“红军坟”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之墓及其纪念铜像,“红军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龙思泉烈士的事迹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实践研学的教师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讲好这一动人故事,赓续好红色血脉。

第二站:遵义会议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我们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时,尽管当天气温较高,但前来参观的客流量仍然处于超饱和状态,在遵义会议会址前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男女老幼,天南海北,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前来重温那段重要的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人数从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血的事实使党和红军开始深刻反思左倾错误,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刻不容缓。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关于遵义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在会址旁的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种精神的来之不易,参加实践研学的教师们表示,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我们切实的行动回应历史的召唤,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三站: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这里山峰耸立,地势陡峭,中间两座山峰相连,形成一道狭窄的隘口,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红军在此取得娄山关大捷,赢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红军在娄山关的战斗有两次。一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红一军团四团曾攻占过娄山关关口。二是在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向北到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但遭到敌军的阻截,被迫西渡赤水,向云南扎西集结,但敌方的部队再次迫近,为了摆脱敌人追击,中革军委决定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娄山关战斗打响。战斗中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勇气,抱着“无论如何都要攻占娄山关”的坚定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家所熟知的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就作于此,那是1935年2月28日,毛泽东同志同中央军委过娄山关时,寄情于景,咏以抒怀。这首词生动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场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热情。历史藏在细节之中,实践研学的教师们从山脚向上,听讲解员介绍了红十团传令兵刘志林等普通士兵并不普通的英雄故事,深受感动。娄山关战斗纪念碑,形似两把苍劲有力的刺刀,直冲云霄,又好似红军战士走过千山万水的双脚,正面刻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北侧刻有张爱萍将军长征时于桐梓县所作《西江月·遵义大捷》,实践研学的教师们绕纪念碑一周并三鞠躬,表达我们对牺牲红军先辈的哀思。今天的娄山关,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但对历史的回想还是会把我们带到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追兵不断,枪林弹雨的时代,我们对红军先辈们的体会越深,就越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师们纷纷表示,我们一定要以极强的责任感站好三尺讲台,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守护好,传承好。

第四站: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息烽县城南6公里处,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对外公开名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对内则称“大学”。当时军统内部将监狱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息烽集中营等级最高,从其他监狱送来的人,称为“升大学”, “留学”即为处死。这里曾经关押过杨虎城、张露萍、黄显声、许晓轩、宋绮云、宋振中(小萝卜头)、韩子栋、马寅初等在内的各类进步人士1200余人,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百人。集中营军统曾经的办公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与牢房的低矮、阴暗、潮湿、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猫洞”里锈迹斑斑的镣铐、刑具令人毛骨悚然,集中营的刑讯手段令人发指。展馆墙壁上的一张张旧照片、烈士们极其简陋的遗物让人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平复。张露萍烈士牺牲时只有24岁,从她留下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这是一个心中充满了阳光的女孩儿,狱友黄彤光后来回忆:“张露萍中等身材,精力充沛,性格活泼,看她那样子真不像坐牢的人。我当时身患重病,愁容满面,步履艰难,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安慰说:‘你不要那么伤感,丧失信心,咱们都年轻,总有一天要出去的。他们这帮家伙早晚要垮台,你应当振作起来。’”这些本该追寻自己梦想的年轻人,却不幸生在了那样黑暗的时代,但他们却不辱时代的使命,哪怕面对屠刀的摧残和折磨,也要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和较量,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年国民党军统之所以把监狱设立在息烽,就是取熄灭烽火之意。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革命与正义的烽火不但没有熄灭,而且代代相传,祖国今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回顾几天来紧张而充实的研学活动,教师们表示收获颇丰。一是重温了党的辉煌历史,对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有了深刻的体悟,对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是红军指战员、革命烈士的动人故事陶冶了我们的品格,深化了我们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理解,激励了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决心;三是进一步认识到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对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方法、技巧进行了探讨;四是沿途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亲眼目睹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积累了课堂教学的素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们对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充满了自豪,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文字:折军 柴岳春

图片:高宝营

审核:蒲传新

上一条: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条:红色教育坚定信仰 实践书写报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