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系召开专题备课会

时间:2024-06-02 浏览量:

2024年5月2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系在长安校区学院楼208会议室组织召开专题备课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系全体教师参加备课会,会议由教学主任房小捷主持。

按照学校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教师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教师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就必须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中的独特优势,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与会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创新建议:

第一,找准课程定位,强化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以历史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国情教育课,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历史叙事,说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帮助学生增强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在民族复兴伟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该课程必须站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围绕课程核心目标进行教学工作,突出重大历史问题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问题,重点解决思想问题、立场问题、情感问题、价值问题,重点解决政治认识上的大是大非问题。

第二,以史言马,发挥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历史的方式,传达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在如下两个方面发挥独特优势:一是培养家国情怀。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展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在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意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主要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问题,理性进行个体选择的能力。

第三,用好驻地和学校资源,突出特色,打造“为国铸剑”思政课。对于学校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可以利用:一是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首屈一指;二是陕西红色资源独具价值;三是西安科技文化资源十分突出;四是西北工业大学“总师育人文化”特色鲜明。要将以上四大优势资源,凝聚成以下两个特色课程模块,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远程连线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第一个模块是,在讲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复兴的历史规律中,介绍陕西省和西安市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二个模块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主流主线,向学生介绍西北工业大学及其前身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成长于抗美援朝的硝烟,与始终国防现代化同向同行,对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突出贡献。要通过这些紧密结合地情、校情的课程案例,培养学生对西部、对陕西、对学校、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感情,不断增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历史责任感。

第四,继续在考试上落实“为国铸剑”思政课特色,引导同学关注国防科技工业。在材料分析题中,有机融入国防科技工业相关材料。通过考试育人,引导同学们思考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先进模范人物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打开局面的历史主动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增强献身国防现代化事业的使命感、紧迫感。

第五,提升课堂人文性和艺术性,增强感染力。我们需要将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能够反映历史主流主线的素材纳入课堂,同时在祖国大地上开辟第二课堂,进行柔性教学。通过不断提升课程的场景感和空间感、科技感和现代感、立体感和层次感、故事感和生动感,增强课程的审美体验感,把无形的抽象的精神文化具象化。让实践研学与课内教学相呼应,完成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更好地让课程目标入脑入心。

通过此次备课会,老师们增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凝聚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结合驻地和西北工业大学特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志和力量。

图:张淑华

文:房小捷

审核:贺苗、蒲传新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国家版本馆(西安)开展现场备课会

下一条:“美学何为——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