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德师风典型 -> 正文

【强师德·铸师魂】吴小安:悉心教书育人 潜心深耕学术

时间:2023-05-28 浏览量:

为进一步强化榜样感召引领、文化涵养师德,进一步引导全体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开展典型选树宣传,展现我院教师风采。

吴小安,男,现年39岁,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为本科生授课2门、研究生授课3门,连续两年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在其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14篇,其中2篇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各1项,并兼任《认知科学》杂志编委。荣获2021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人才计划“翱翔新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优秀奖等荣誉。

用心用情,立德树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吴小安始终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站稳讲台,把课教好,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其实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讲台就是舞台,想要演绎得好除了需要自己的素养、特质和初心,更需要学习、实践和尝试,在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才有可能“舌灿莲花,讲出精彩绝伦的课”。

特别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吴小安担任了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的讲授,除了需要关注传播知识的维度,更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责任。他说“这两个维度本质上并不相违逆,但如何能做好,则就存乎一心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另一个难题,即学生们从初高中开始就已经接触到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不管之前对这些内容真正理解多少,至少有很多基本概念学生们可能已经听得“两耳生茧”。如何别开生面,把原有的内容讲出新的意蕴,让学生们体会到理论乐趣的同时,也能铸就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多下功夫。

为了突破上述难题,争取在固定的内容框架下,对教学形式和内容呈现做出更多的尝试与摸索,是吴小安长久以来的努力所在。首先,在自己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容和主旨思想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要求,吴小安力图把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能够领会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诸多深邃思想。其次,在阐述清楚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吴小安也试图把生动性、趣味性以及更重要的现实性加入课程讲授之中。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端于他所处的经济现实和社会问题,已经与当代世界大为不同,要做到思政课入脑入心,就必须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些变通的设计。比如,在讨论“物质”的时候,他会给学生们介绍关于物质的物理学新进展,介绍从汤姆逊、卢瑟福、德布罗意到薛定谔的电子模型;而在讨论“意识”的时候,也会进一步介绍当代脑科学对于意识和大脑的最新理解,探讨意识的涌现本质。最后,吴小安也会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辩证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构建自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不同理解维度。比如,通过阅读苏轼的《前赤壁赋》,让学生们找出其中所蕴涵的辩证思想;通过分析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的经济基础,来思考其所对应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差别。

除了公共课以外,吴小安还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和博士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专题》。他认为对于硕士博士的专业课来说,老师不只要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以及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学生对于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可以测试和量化的,但是其他方面则是不可量化和计量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吴小安除了重视自己的“教”之外,也深深明白学生“学”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把探索答案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对于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不强制给出所谓“标准答案”,注重说明他们所给出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可能的问题与反驳。

吴小安始终认为,老师自己要呈现出对于专业的热情和能力,更需要呈现出良好的生命状态,润物无声,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潜心求索,深耕学术

吴小安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因果性”,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五范畴之一,也是传统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在数据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因果的研究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领域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探究这些研究背后的思想根基,旧瓶新酒来回应传统的哲学问题,并力图进一步拓展和推进相关理论。吴小安目前在这个领域发表了20篇文章,他认为“灌水容易”,真正做出实质性的工作并不容易,只有静下心来,在一个领域长期耕耘与实践,才可能有大斩获。深耕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让他善于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历史的演变、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世界愈发宽广的维度、奔腾不息的创新创造,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究创造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

“我希望能够剥掉尘世生活的浮华矫饰,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中,学会真心地投入和付出。”吴小安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科研态度。

悉心培养,言传身教

在研究生培养中,吴小安仍在努力积累经验。他鼓励学生多体验多感受,尽快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同时从小处着手,先给学生精选少量的文献,要求他们对于文献的理解要做到“入木三分”,分析文献本身的不足和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最终能把薄的文章读厚,又能把厚的文章读薄,这是读书的“真功夫”

吴小安始终强调理论、时事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比如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学生们了解责任与使命的同时,也认识到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吴小安

审核:蒲传新、郭雅楠

上一条:【强师德·铸师魂】高宝营:三尺宽的讲台,三十八年坚守,携语录与学生满意,竞立德并树人追求

下一条:【强师德·铸师魂】孙绍勇:静心专注学术、潜心以研促教、全心服务育人